离开集团的人数已经超过在职人数。
许注意到,他的辞职群的规模越来越大,从100多人增加到300多人,而这只是一个群聊。另一位前员工杨雀德,有一个407人的团队。
作为一名初出茅庐的员工,许觉得很尴尬:“我去的时候,团队20多人,后面的规模只发展了一点点。”高峰时,脉脉员工一度达到1000多人,被称为“中厂”。近两三年,规模回落到300多人。
在许的记忆中,脉脉曾经代表着一种自由蓬勃的互联网精神:“那时候我身边的一群同事都是清北毕业的牛,来自大厂。我们每天和Marco Lin(创始人)在公司周边的一个小餐厅吃饭,也就三桌左右。吃完金融,我们买单。中午大家也一起踢球打牌。”
在“狼性”和“卷”还没有流行起来的时代,它已经成为国内职场社交领域唯一的新生力量,击退了LinkedIn旗下的赤兔,获得多项融资。
然而,十年后,这个快速成长的童话消散了。它曾经在特定的时代聚集了无数的互联网工作者,在残酷的现实下亲手击碎了它所描绘的梦想。
成功也是互联网,失败也是互联网。
2023年12月15日,她以职场社区起家,成为八卦的主角。
这一天,很多员工突然发现自己的公积金缴存比例从12%降到了5%,而自己却毫不知情。感到不被尊重的员工会立即在pulse中发帖,直到相关话题被推到站内热门榜单的首位。
这真的很戏剧化,把自己公司的负面推到自己平台的热搜榜首位,这种事情通常不会发生在互联网公司身上。
这一天,脉脉创始人兼CEO林凡亮相脉脉最重要的活动之一“MAX年度职场力量盛典”。作为脉脉成立10周年的关键节点,特别安排了Marco Lin进行演讲和颁奖。
但几乎是一转身走下MAX发布会的舞台,林书豪就要处理一场爆发的公关危机。
当晚11点,他在内部群聊中解释说:“没有及时通知是因为讨论‘完美’的通知方案花了两周时间。”对于汹涌的员工情绪,他言语中仍有无奈,称自己曾打算告知这一消息。“结果被同事提前透露了。”
这已经不是脉脉第一次处于舆论中心了:2022年,脉脉因为裁员登上微博热搜。然而,当时的工作演讲区“静悄悄”。
这一次,尽管林家杰试图补救,但许多员工仍然难以接受,相关讨论继续在站内发酵。除了愤怒等情绪之外,“落差感”或许更能准确的描述如今恋爱中的员工的心理。
毕竟2021年,脉脉也大规模扩招。没想到,短短两年,情况突变。
徐敏,前员工,在扩招期间加入。据其记忆,到2022年3月,公司员工总数接近800人,几乎是扩张前员工数量的两倍。
据几位员工介绍,招生规模迅速扩大的原因是他们渴望接受一些新涌入的流量。
徐敏表示:“2021年下半年到2022年初期间,受双降政策影响,很多互联网教学培训企业的员工涌入脉脉。无论是吐槽还是找工作,脉脉用户的注册量突然上升得非常厉害。”此外,当时Aauto Quicker等大厂相继爆发裁员,相关新闻的讨论也让日常维持在高点。
所以,尽管林书豪在2021年3月接受LatePost采访时表示要“保持慢节奏”,但半年后,他转向了果断行动,想要抓住这个意想不到的机会。
然而,预期的收入增长并没有到来。“2022年初的营收与2021年相差不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差异。公司很快发现2022年的营收没有2021年同期那么多。当时马哥林内部说是因为黑天鹅事件。”徐敏布道。
刚刚完成扩张的脉脉也因此进入裁员阶段。
现在看来,这并不奇怪。随着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外部环境变化等各种趋势,整个互联网的增长受到了普遍影响。事后,徐敏还用“咄咄逼人”和“赌博”来评价扩招的决定。
但他也承认,在流量涌入的时候,他已经判断出脉脉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未能看到背后隐藏的危机。
这种来源于一代互联网人共同生活经验的思维模式,也成为了一种路径依赖。
2013年,继移动互联网生态市场爆发的序幕之后,脉脉正式成立,从一开始的起点就非常高。
作为中国职场社交领域的先行者,匿名社交的“八卦专区”功能迅速成型,并最终成为其日后的代表产品“专业发言”板块。聊天、实名动态、实名认证、话题等功能逐渐成熟。
与此同时,国内互联网业务生态发展方兴未艾,大量年轻用户的涌入汇聚了宝贵的流量,获得了最早的广告收入。
2016年8月起,脉脉会员体系上线,提供快速联系、无限搜索等付费权益。因为可以打破“三度接触”的限制,受到了很多用户的欢迎。会员很快成为其第二大收入来源。
野心不止于此。2018年还针对招聘业务。
杨雀德告诉《城市圈》,正是在这个时候,他离开了老东家拉勾。com并加入脉脉招聘事业部:“当时脉脉最本质的优势就是它的平台上有一些其他平台没有的优质人才。”
他还透露,在同一时期,一群来自拉勾的同事。com加入了脉脉,事实证明他们的选择是正确的:“我记得公司最多的时候有1000多人,大部分是招的学生。2021年8月9日,招聘业务收入过亿,纪念可乐罐还在我的办公桌上。”
这样就形成了会员、广告、招聘的业务架构。
可以说,脉脉自成立以来,一直伴随着互联网市场的蓬勃发展而不断加码,这或许已经成为一种惯性。
高峰时,在互联网巨头员工的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强烈的脉象感:看八卦,一起批评领导,或者了解新的职业机会,都可以在脉象中完成。然而这让脉脉获得了很大的活跃度,同时也受到了大厂的诟病。脉脉曾被称为“大厂公敌”。
节省现金流
环境变化时,脉搏可能处理不当,但并非完全无意识。
杨雀德给《城界》讲了一个场景:听华南的同事讲,2022 Q1(4月到6月)期间,马哥林曾经在深圳的工作场所搬迁时做过一次内部讲话。“当时他提到了任的报道,说要把寒意传递给大家,也分享了一些创业朋友对招聘业务的预测,但话是关于脉脉的未来。
也是在这次演讲前后,业务结构进行了调整。据杨雀德介绍,“过去不同的业务部门是相互独立的。优点是他们很灵活,但有时他们会抢占资源。这次之后又提出横向拉通,整合部门。目标是在2022年第二季度合并广告和招聘部门,并将名称改为个人网络部门。”
现实证明,经营压力和环境变化的影响最终大于内部效率提升的效果。而且还把现金流的脉动拉进了危险的境地。
2022年6月,脉脉开始了第一波裁员。这一次,只有裁员被送到部门领导和HR。但很快林书豪自己开始站出来。
在此期间,林书豪开始在公司内部强调“净利润”的概念,即正现金流,收入减去所有费用应大于零。
由于社区和社交产品天然商业化,脉脉的收入规模相对较小,马哥林对这个话题也是懵懵懂懂:2019年称公司“接近盈利”;此后一直说2020年,Pulse最后两个月赚钱,不亏。简介显示,脉脉成立多年来一直挣扎在盈利线上。
据回忆,“2022年的时候,马哥林直接说做净利润主要是控制支出,控制员工工资。”今年11月,脉脉再次裁员。
缺钱不再是脉脉内部的秘密。
有员工向《城市圈》表示,早些年,脉脉在互联网求职市场以提供“九大福利”而闻名。最新的情况是,过去的九大福利“只剩下健身房和加班打车,公司还会控制打车预算,每个月让HR统计”。
▲(往期九大福利谜题,图片来源/采访者)
2023年,压力仍未缓解。脉脉首先在4月份扩大了年度绩效考核中低绩效员工的比例;8月,业务线整合。每次有变动,都会有员工离职。
可以说,2021年不准确的战略给脉脉带来了巨大的代价。然而,我们陷入现金流紧张局面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是Pulse近年来在融资方面的劣势。
细数过去,脉搏一度极其充沛。
2013年,有着“清华计算机系毕业,参与创办的亮眼履历”的林书豪开始创业,集结了清华帮、元老等一批优秀人才(林书豪离开后在做技术合伙人)。
天眼调查显示,星光熠熠团队一成立就吸引了五源资本500万美元A轮融资,2014年完成2000万美元B轮融资。
2017年,麦麦完成7500万美元C轮融资,成为独角兽。也是在这一年,林书豪公开鼓吹,计划2019年上市,“目标市值100亿美元”。
勇敢的话终究没能变成现实。2018年完成D轮2亿美元融资后,脉脉不仅未能IPO,也没有引入新的融资。
杨雀德对《城市圈》表示,据他所知,这几年已经有很多投资人在接触,但都没有敲定。
面对融资渠道难以打开、现金流紧张、外部环境承压的多重困境,脉脉急需破位。
突破与挣扎货款英文翻译怎么写
在各种业务中,招聘被视为最重要的破局起点,这一点不难理解:
官方数据显示,2020年和2021年,脉脉招聘业务收入增长分别为179%和146%,领先全行业。虽然2022年增速降至30%,但Marco Lin曾对《今日人物》表示,招聘收入占比50%,广告和会员分别占25%。
让支柱业务重现往日的高增长,成为当下最渴望的事情。
2023年初,马哥林宣布成立全新业务品牌“脉脉高招”,瞄准中高端人才招聘市场,宣称“三年内市场份额和营业收入目标超越猎聘,成为中国市场第一品牌”。
脉脉无疑在努力赶上“金三银四”春招季,但打开局面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据杨雀德回忆,从2023年第二季度开始,(招聘业务)客户的续约率就呈现大幅下降趋势。到2023年,Q4部分行业的续约率已经下降到2018年招聘业务刚起步时的水平。
为什么非优势行业招聘这么难?
对此,杨聚德分享了他的观察:“在招聘方面,传统互联网是主导行业,客户续签率保持在较高水平。而非优势行业的人才供给确实没有优势,续约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会出现比较高的毁约率或者客户流失率。”
除了人才的积累,大的环境问题,还有匿名社会和大厂招聘的顶层逻辑冲突,在业内人士看来,脉脉产品本身的使用体验还是大大优化了空。
来自SOHO的猎头王银对《城市圈》表示:“有点像做猎头按脉搏做招聘。但是,无论是SOHO猎头还是猎头机构,都必须能够准确理解并高效匹配客户的需求。”打磨出来的产品精度需要长期持续的反馈优化,才能看到效果,获得效益。这对于现阶段现金流紧张的脉搏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
具体来说,做好工作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招聘服务商需要吸引一部分B端企业用户和C端求职者,在B和C之间做好各自需求的工作画像分析,然后进行匹配,促成交易。这个过程不断循环,最终追求的是匹配的效率。理想情况下,在用户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B和C之间会形成一个用户增长的双螺旋结构,而且会“越转越快”。
然而,徐敏发现,在过去的业务流程中,画像分析和匹配是“粗糙的”。在匹配效率低的情况下,为了促进更多的投放,产生收益,招聘团队只能通过不断增加匹配数来实现:“就是通过提高分母来提高分子,急于创造奇迹。”镀金液是什么
这种方式效率不高,给B端企业和C端求职者带来了不好的体验。“比如C端的用户,会经常收到‘XX公司对你有兴趣’的脉冲提示,但是点进去之后,会发现职位根本不匹配。”
作为伴随招聘业务成长起来的老员工,杨雀德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多次反馈问题。
他说:“公司内部有专门的招聘业务反馈小组,有接线员负责客户的声音。同学们会定期收集整理客户的投诉或者产品的投诉,包括职位推荐的不匹配。很多问题反馈了四五年都没有解决。商业运营中心发起了几次专门会议,并邀请了Marco Lin和区域领导参加。”创维酷开网络液晶电视
“我记得很清楚,在一次会议上,林凡有一个定义,他想解决高优先级的问题,而不是中长期的问题。他说,客户反馈的这些问题不断出现,无法解决。”
pulse的最高优先级是什么?
“对收入的重视,无论是来自老板还是上面传达的精神,一直把收入的完成率放在第一位”,杨雀德进一步解释道。“某个需求是商业需求,或者是一些可以定制的需求。说白了,这些项目其实是可以拿到钱的,这样就可以从产、研、市场各个部门协调资源。”
这几乎成了恶性循环。由于资金短缺,脉脉急于追逐短期收益,长期投资空间不大。并且糟糕的产品体验给客户和用户带来了很多困扰。
要打破这个循环,需要很多痛苦的思考和选择。这也是很多企业已经面临或者正在面临的难题。
在2023年的MAX大会上,Marco Lin说,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在经济发生变化的时候都能生存下来,但是很多中型公司就活不下去了。他补充道:“中型公司是指拥有500-1000人的公司。”
按照这个标准,现在已经瘦身到300多人,一定程度上进入了安全地带。尽管如此,面对吵吵闹闹的争论和内外不断的冲击,最终真的能“穿越轮回”吗?
林书豪曾经说过,他擅长产品技术,不擅长做决策。
“但很多重大的选择,没有人能替林书豪做,只有他自己能做。”最后,徐敏说到“城市边界”。
(许孟凡、杨聚德、徐敏、王赢为化名)
作者|董
编辑|董雨晴
运营|刘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