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智己质量问题集中爆发销量两月跌8成 安全隐患触碰红线减价增配或难挽信任

出品:新浪财经上市公司研究院

作者:郝

随着一年一度的“315”再次临近,汽车质量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而SAIC智己因质量问题频发成为今年国内汽车企业的最大输家之一。

作为SAIC(600104)的“一号工程”,智己汽车的月销量长期徘徊在一两千辆左右,始终未能成为主流品牌。直到2023年底才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月销量首次突破1万台。

然而,销量的增加带来了质量问题的集中爆发,网络上充斥着车主的投诉和抱怨,这使得智己汽车的品牌声誉迅速崩溃。今年年初,首席执行官刘涛和其他高管不得不道歉,这表明了质量问题的严重性。

然而,道歉根本没有获得用户的信任。今年1月,智己汽车销量降至5001辆,环比下降52%,2月进一步降至2000辆,两个月暴跌超80%。作为销售主力的LS6上市仅三个月销量就崩盘了。

事实上,智己不仅是异响、易坏等影响车辆设备舒适性的问题,也是刹车失灵、失控侧滑等影响行车安全的严重问题。触碰安全红线的隐患更让消费者感到不安和无法接受。

在现有的三款车型全部失败后,智己将希望寄托在L7重新设计的新车上。不过,考虑到此前L7曾出现过安全问题,仅靠“降价增配”可能仍难以重新赢得市场信任。

质量问题爆发,高管道歉,2月份销售额下降了80%以上。

智己汽车由SAIC、阿里和张江高科(600895)联合打造,作为SAIC的“一号工程”,加速了集团向新能源的转型。网易Ip形象

但智己汽车成立后,先后推出的L7和LS7均不成功,月销量长期徘徊在1000-2000辆之间,与一线新势力品牌无缘。这种情况直到LS6的上市才得以改变。

2023年10月,智己LS6交付。依靠高计算芯片和高精度激光雷达等高科技配置、宽敞的车身和20多万元的低定价,LS6凭借出色的性价比迅速成为智己汽车的销量冠军,并在去年12月冲上万辆大关。

然而,在销量上涨的同时,汽车的质量问题却集中出现。

今年年初,LS6交付仅两个多月,网络上就开始出现LS6车主主界面不显示车辆信息、影音系统失灵、雷达不报警、空提示音失灵、车辆异响等大量故障,影响正常出行。

遭到大量投诉的不仅仅是LS6。以车质网投诉信息为例,智己L7和LS7也存在后视镜调节无记忆、门窗调节失灵、胎压监测失灵、玻璃开裂、异响等多项质量问题。

来源:车质网

由于短时间内智己汽车质量问题集中爆发,1月3日,智己汽车联席CEO刘涛在微博做出回应并公开道歉,称“我谨代表智己汽车,就近期部分车辆显示信息缺失和倒车异响给用户带来的不便和困扰表示歉意。”智己IMOS的负责人也公开道歉。

来源:网络截图

然而,道歉根本没有获得用户的信任。今年1月,智己汽车销量降至5001辆,较2023年12月的10412辆下降52%,2月进一步降至2000辆,两个月暴跌81%。作为智己的主力车型,LS6的销量在短短三个月内暴跌,高光时刻犹如昙花一现。

安全风险频发触及红线。通过降低价格和增加新车配置很难赢得消费者的信心。

事实上,智己汽车不仅存在车辆设备异常、易坏的问题,还存在刹车失灵、失控侧滑等影响行车安全的严重问题。

今年2月21日,有车主在车质网上投诉“智己LS6碰撞预警和主动刹车不可用”。车主表示,他于2023年12月26日购买了LS6 2023 Max长续航版。从那以后,汽车的碰撞预警系统就失效了。虽然检查过几次,但服务态度极差,直到投诉也没有解决问题。《法医秦明》

来源:车质网

同样在今年2月,姬友L7车主在车质网上投诉称“车辆正常行驶,在此期间,在没有上坡、加速和制动的情况下,车辆突然打滑失控,滑入对向车道并与来车相撞”。

车主还补充道,“这种情况之前出现过两次,官方说是设置问题。但最后官方设定后还是溜了,和官方沟通了。该官员拒绝承担责任,因为后台数据正常。”。

建造经营类手游

来源:车质网

如果说一般的质量问题只是影响日常使用体验,那频发的安全隐患触碰了消费者的红线,这是不可接受的。销量短时间暴跌,是市场“用脚投票”。

在现有的三款车型全部失败后,智己将希望寄托在L7重新设计的新车上。

2月24日,“智能新豪华”智己L7正式上市。公开资料显示,全新L7全系不仅标配了100多项智能豪华配置,而且与此前的33.88-57.88万元相比,29.99-41.99万元的售价更具竞争力。

不过,考虑到此前L7曾出现过安全问题,仅靠“降价增配”可能仍难以重新赢得市场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3月1日,智己汽车刚刚宣布获得80亿元B轮股权融资。然而,融资只能为智己“延寿”,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产品竞争力和品牌美誉度的问题。如何摆脱“造车失败”的困境,是智己乃至SAIC更为紧迫的问题。

(责任编辑:宋政 HN002)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上汽智己质量问题集中爆发销量两月跌8成 安全隐患触碰红线减价增配或难挽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