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3·15丨不加10万不能提车?海口一雷克萨斯4S店涉嫌“加价”销售,监管部门已进行初步证据固定

每经记者裴健如每经编辑孙蕾

一场疑似“涨价”的购车风波在海口中升雷克萨斯4S店引发广泛关注。

据海南广播电视总台“直播海南”微信官方账号消息,1月16日上午,市民王先生在海口中升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下属的雷克萨斯4S店与销售人员协商购买最新款的GX550车型,价格为931873元。双方随后签订了意向购车合同并支付了5万元定金,约定该车为特供车,定金不予退还或调换。预计5月10日前提车。扬天m5900d

然而,王先生没有等到提车,而是在3月5日等到了4S店单方面退还的5万元购车定金。原因是王先生拒绝支付对方要求的额外服务费10万元。随后王先生将此投诉举报,海口市商务局、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先后介入调查,事件发酵。

“我们以前有一个专门的同事,联合市场监督管理局,他们去现场做咨询、投诉处理和调查,但商家不太配合我们。所以我们这边现在已经把现场了解到的情况和收集到的相关证据移交给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他们以后会处理。具体处理情况和结果将由他们公布。”日前,海口市商务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国家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记者了解,目前,海口中升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已发布“致歉声明”,称此事件系公司对员工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疏于管理和培训所致。在此事件中发表不当言论并给消费者造成不良体验的客服经理被解雇。

“目前我司正在开展自查,并积极配合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监督检查,从源头上查找问题并予以纠正。”海口中升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

雷克萨斯中国相关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雷克萨斯品牌正在密切关注此事,将及时向经销商了解更多细节。不过,这主要是海口中升经销商的行为。具体处理情况和解决方案主要以经销商为主。”

监管部门进行初步证据固定。

回看这起疑似“加价”购车风波,当事人王先生与海口中升雷克萨斯4S店的主要争议在于店销售人员索要的10万元服务费。

据直播海南报道,王先生表示,“当天上午签完合同后,销售(人员)当天下午就给我打电话,让我加10万元。他单方面毁约,说这个价格卖不出去。”多次交涉无果后,海口中升雷克萨斯4S店未经王先生同意原路退还购车定金。王先生质疑4S商店的强硬行为使原始意向合同成为一纸空文,对消费者没有任何保障。

海口中升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表示,他们不认可购车意向合同上的价格,而应以正规合同为准。MD2120a内圆磨床说明书

随后,海口市商务局会同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前往涉嫌违反价格法的海口中升雷克萨斯4S店,并再次前往该店约谈相关负责人。

4S店客服经理表示,(购车意向合同)应由销售顾问单方面签署并与客户交谈,无需公司公章和公司领导签字。同时,客服经理否认了“涨价”的说法,称“都是正常的税务机构,都有记录”,所谓的增值服务费是集团制定的,“根据车型的不同,会有一系列的增值服务”。然而,当被要求出示相关规定的细节时,客服经理无法拿出公司关于收取增值服务费的相关规定。

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消费者权益保护科三级主任科员梁朝阳认为,上述购车意向合同一旦签订,双方已经当场形成事实,合同即发生效力。4S商场要求的所谓“增值服务费”必须明码标价,并事先向消费者公示。

事实上,引发热议的不仅是双方关于增值服务费的纠纷,还有上述客服经理的相关言论,“那就立案,我们来认定。”有网友评论道:“有这样的要求吗?!满足你,安排”!有网友表示,“不是员工的态度问题,而是一个企业本身存在问题,否则员工不会有这么大的口气。”

记者了解到,3月10日上午,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前往海口中升雷克萨斯4S店,固定了现场初步证据,制作了现场笔录,并发出了询问通知书。调查预计将在15天内完成。“后续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处理,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监管行政执法支队四大队队长李熊科说。

图片来源: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3月14日,记者多次致电海口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但电话始终未接通。

签约销售人员已经离开。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致歉声明中提到的被辞退的客服经理正是此前处理此纠纷的客服经理。

海口中升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章昊说:“我们已经看到了客户投诉后出现的问题以及公司客服经理的一些回应。我们确实说态度不太好。希望我们通过后期整改,为业主提供更好的服务。”

日前,记者也致电海口中升雷克萨斯4S店询问这起纠纷的最新进展,但一名工作人员仅表示:“我不知道你说了什么,我也不清楚。如果您有购车需求,可以到店看车试驾。”

不过,在上述致歉声明中,海口中升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表示,“我司对近期发生的舆论事件高度重视并深感愧疚。我司疏于对员工服务流程和服务质量的管理和培训,导致了此次事件的发生。我们公司的管理层已经深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深感自责。我们愿意为这一过错承担相应的责任,以回应社会各界的关切,也恳请大家给我们一次改正的机会。我们将认真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反馈,全力提升服务质量和销售服务流程,合法合规经营。”

同时,致歉声明中还提到,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海口中升雷克萨斯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已开展内部自查自纠,并对全体员工加强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知识、服务和合规方面的培训。同时,还将进一步完善公司绩效、考核等规章制度。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王先生的购车意向合同是今年1月签订的。当时签约销售已经在1月份辞职,他在2月底离开了海口中升雷克萨斯4S店。”

虽然海口中升雷克萨斯店强调与王先生签订的购车意向合同不是正式合同,没有公司公章或领导签字,但浙江卜哲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李三山认为,虽然没有正式的购车合同,但店已经与客户签订了购车意向书。如果上面有具体的型号、配置、总价、交付时间等主要内容,一般会被视为有效合同,双方都需要遵守。

“至于没有公章和领导签字的说法,一般来说,4S店销售顾问在4S店推荐车辆、谈判价格并签署意向书。没有相反的证据证明这是单方面的销售行为。一般认为,销售是针对4S店铺的,4S店铺应当承担销售造成的法律后果。”李三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顾客已向4S店支付定金的情况下,4S店应履行其义务。如果由于4S店擅自改变价格等原因导致无法履行,即由于其自身原因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则应双倍返还定金,而不是擅自返还定金。”

新车“加价”销售何时关闭?

公开资料显示,上述纠纷中的“隐藏”主角——新一代雷克萨斯GX于今年1月13日正式登陆中国市场。新车共有三个版本,售价区间为77.8万~ 88.8万元。

“GX汽车的下线时间比原计划推迟了两周。目前应该是没有实车到店,相当于没有真正进入销售阶段。”上述内部人士表示。

事实上,自2004年雷克萨斯品牌进入中国市场以来,由于国内产品短缺、纯进口和高质量,一些车型不得不以更高的价格购买。以新一代雷克萨斯GX为例,市场上甚至有一种声音认为“至少可以筹集20万元来提车”。

一位最近购买了雷克萨斯ES车型的消费者告诉记者,他购买的ES车型一直需要加价。然而,自2023年以来,汽车市场的价格战愈演愈烈,并且由于竞品车型的不断推出和终端优惠政策的不断更新,取消了“加价”政策,甚至提供了数万元的优惠。

价外加价在汽车销售领域并不少见。例如,记者了解到,一线豪华品牌的部分“紧俏”车型在终端市场仍存在加价数十万元空的情况,且方式不限于强制装修、服务费、选包、现金等。

尽管许多消费者对新车加价的情况并不罕见,甚至已经成为许多经销商通过销售热销车型来赚取更多利润的“潜规则”,但在北京东顺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博看来,经销商需要提前告知消费者价格和其他明确的细节,并且双方已经达成共识。如果存在隐瞒信息导致的信息差异,则可能涉嫌消费欺诈。

从行业角度来看,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颜景辉告诉记者,新车“加价”的行为一直存在。“加价销售的前提是这款车很受欢迎;其次,肯定是这种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颜景辉向记者解释称,“供不应求的原因可能是产品力比较强,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库存相对较少,供应也不是很充足。在这种情况下,可能是市场需求确实比较大,也可能是厂商更注重控制产品上市的节奏和数量。”康佳k58广告

令外界不解的是,在当前车市价格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下,仍有品牌或其经销商选择“加价”策略。信心在哪里?以雷克萨斯为例。2023年,雷克萨斯全球销量约为82.43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中国市场销量约为18.14万辆,同比增长3%,增速未能跑赢整体销量增速,远低于其他区域市场。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早在2019年12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披露,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被开出处罚决定书,其因在雷克萨斯品牌汽车销售中违反《反垄断法》被罚款8761.3万元。

“这种涨价措施是阶段性的,它会随着产品供应的变化、市场上产品保质期的缩短、制造商推出其他新产品以及竞品的竞争而变化。涨价从来都不是市场的主旋律。对于当前的汽车市场来说更是如此。这种策略只适用于一些紧俏和热销车型。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很多品牌最终会形成从加价到不加价,再到优惠的趋势。”颜景辉说。

不过,颜景辉也表示,厂商的一切价格竞争行为,无论是涨价还是降价,都与产品的供需关系和自身目标的实现密切相关。

“‘价格战’是一把双刃剑。一些车企会选择降价来竞争并获得更多的销量,但这可能会对以前的消费者和品牌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一些品牌出于各种原因会选择在尽力确保销售目标的同时保持其品牌调性和品牌定位。但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格局下,对于所有厂商来说,任性肯定是不可取的,销量才是硬道理。最终,所有厂商还是要用过硬的产品实力和不断更新的产品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颜景辉说。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聚焦3·15丨不加10万不能提车?海口一雷克萨斯4S店涉嫌“加价”销售,监管部门已进行初步证据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