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骗走美国人700亿,印度的“电诈帝国”是这样干的

“夫人,你的逮捕令在我桌上。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我们将不得不冻结你的账户,把你关进监狱。我必须严肃地警告你,不要试图与国税局争斗。”

这样一个来自美国最强执法机构国税局的电话,会让大多数美国人陷入焦虑和恐慌,但在电话的另一端,国税局工作人员不经意透露出的印度口音表明,这可能是一起针对美国人的电信诈骗。

作为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之一的人口大国,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印度几乎包揽了所有主要英语国家的电话呼叫中心,员工超过120万人。借助这个行业的特殊资源,也催生了一个庞大的“诈骗帝国”,专门针对英语国家最富有的群体——美国公民。

据联邦调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统计,2022年,美国公民因网络电信诈骗损失超过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4亿元),同比增长近40%。这些诈骗主要来自印度的呼叫中心。其中,老年人是受害人数最多的群体,仅他们就被骗走了30多亿美元。

五年来,网络电信诈骗给美国公民造成的损失超过276亿美元,也就是1970亿人民币。

第一,精准诈骗

75岁的弗吉尼亚老兵布吕尼在5个月内被骗走近80万美元。

不擅长使用电脑的布吕尼在网上遇到了一个冒充微软员工的骗子。骗子声称布吕尼的电脑遭到黑客攻击,其财务账户被泄露,需要采取紧急补救措施。

在5个月的时间里,布吕尼在骗子的指示下取出了自己一生的积蓄和养老金,并将其转入一个加密的货币账户。因为骗子告诉他这个账号不会被所谓的黑客攻击。

更糟糕的是,在布鲁恩几乎被骗光所有的钱后,真正的国税局通知他,布鲁恩欠了大约20万美元的税,因为他提前提取了所有的养老金。

目前,美国税法没有为因欺诈而提取养老金的个人布鲁恩提供例外。

根据美国联邦调查局和美国司法部对电子欺诈的分类,布鲁恩遇到的情况属于技术支持欺诈,主要针对老年人。利用美国人对印度人普遍擅长技术的刻板印象,印度的这些诈骗犯冒充美国知名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

△美国公民遭受电诈损失,逐年增加。(资料来源:美国联邦调查局报告)

近年来,电诈案件越来越常见,以至于在美国政府部门的推动下,印度也成立了专门的部门来应对针对美国人的呼叫中心电诈。

2020年8月,印度警方突袭了德里郊区古尔冈的一个呼叫中心,逮捕了20多名涉嫌诈骗美国公民的印度人。这些人在网上发布虚假的客服号码,向受害者勒索高达700美元的“电脑维护费”。

这个诈骗团伙的头目是迪拜的印度人。他每月给这些员工发400-500美元的工资,然后和美国当地被称为“钱骡”的人合作提现。

警方表示,这些诈骗犯受过美国口音的训练,并被要求根据精心编排的剧本实施诈骗。他们通常冒充美国社会安全局、联邦调查局、国税局、国土安全部或缉毒署的特工,并威胁受害者如果不汇款将被逮捕、驱逐出境、吊销营业执照或驾驶执照。

对于老年人,印度骗子也擅长通过中奖彩票和约会“杀猪板”来行骗。对于年轻人来说,印度骗子也可以进行投资和贷款诈骗。新移民最怕的无非是犯罪和被驱逐出境。

骗子不仅在人工语音上让人难辨真假,在技术上还能让来电显示与美国官方部门的热线保持一致。

第二,南亚的“诈骗帝国”

印度在本世纪初成为世界呼叫中心之都。跨国公司看中了印度庞大的英语人口基数和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将电话客服和销售外包给印度人。

那时候,在印度的呼叫中心工作是一份被人误解却又令人羡慕的工作。

在Quora的“在印度呼叫中心工作是怎样的体验”的话题下,一位曾经在呼叫中心工作过的员工表示,“我的房东曾经认为我是个罪犯,因为我每天没日没夜的出去,但是我很有钱。现实情况是,我的收入确实是当地平均水平的几倍,但时差让我不得不上夜班。我曾经因为身份不明被捕过,因为我们在工作中使用假名。向美国人推销商品时,我有时是杰克,有时是詹姆斯。”

通过客户的个人信息进行沟通,使用假名和假身份来促进销售,早期印度呼叫中心的工作流程与今天电子欺诈的犯罪过程有很多共同点。

印度呼叫中心的繁荣持续了10年左右。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这些企业开始转移到劳动力价格更低的菲律宾等周边国家。

但是,有些从业者不愿意让行业就这样衰落下去。这些有技术有能力的人从手头的大量私人信息中找到了机会。

他们从与他们有业务往来的科技公司窃取客户的数据库,并开始实施欺诈。很快,他们就发现了电子诈骗的成本有多低,回报有多丰厚。

据《今日印度》报道,只需要5000卢比(约合人民币428元),就可以在暗网上访问多达100万人的个人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姓名、手机号码、地址、银行卡信息等。

常年在一线偷情的视频博主布朗宁(化名),在视频网站上拥有近500万粉丝。软件工程师布朗宁曾告诉新闻网站ThePrint.in,世界上超过95%的诈骗电话来自印度。根据勃朗宁多年收集的IP地址数据库,这些地址主要来自加尔各答、新德里及其周边地区。

与缅甸北部相比,印度的欺诈行业规模更大,因为它针对的是超过10亿讲英语的人和近10亿讲印地语的人。

而且印度的诈骗行业似乎很少出现“骗子用暴力胁迫普通人参与诈骗”的传言,更多的人愿意从事诈骗。他们以为发达国家那些受害者有钱,不在乎那些损失。

《纽约时报》利用勃朗宁的技术手段,线下结识了一位印度电骗大师沙赫巴兹,却发现对方只是一个身材矮小、骨瘦如柴的年轻人,在采访中显得胆怯而沉默寡言,与威胁受害者时咄咄逼人的形象大相径庭。

随着谈话的深入,沙赫巴兹一度似乎感到痛苦和内疚。但在与记者分别后不久,沙赫巴兹开始试图欺骗另一名美国人。

第三,对抗困境

10年前,印度贾坎德邦落后的詹塔拉地区曾被称为“印度的钓鱼之都”。

2020年,一部网剧《简塔拉:我骗了你,没商量》开播,引起了大批印度观众的共鸣。但是现在,印度的电诈窝点早就不仅仅存在于那个地区了。

在印度北部的哈里亚纳邦、拉贾斯坦邦和北方邦,电诈行业“蓬勃发展”。随着经济复苏的放缓,印度底层的年轻人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工资比当地平均收入水平高四五倍的电子诈骗行业,自然吸引了很多人加入。

一些欺诈组织不愿意花费成本来培训员工,甚至将目光投向了印度人。从印度议员、宝莱坞演员,到普通劳动人民,都深受其害。

△印度街头的招聘广告上写着“急招电话接线员,仅限女性,工资25000至40000卢比(约合人民币2141-3427元)”。(来源:社交媒体)

印度警方对电诈的打击力度远远不够。

根据印度警察研究与发展局的数据,电诈猖獗的拉贾斯坦邦在2023年4月收到了超过10万起当地民众对网络犯罪的投诉,但该邦处理网络犯罪的网络警察局只有两个。在人口超过14亿的印度,只有29225名警察有资格调查网络犯罪案件。

连本国公民都管不了,印度警方几乎没时间管涉及外国人的诈骗案件。

警察管不了,法律惩罚力度不够。在现行法律中,根据印度的信息技术法,窃取数据、密码、身份、发送钓鱼邮件或篡改电脑只能被判3年监禁。而且《信息技术法》对网络犯罪的处罚条款大多可以取保候审,对电诈犯罪分子的威慑作用不大。

对此,印度巴特那高等法院2022年才提出提案,表示要打击网络犯罪分子的非法财富,并建议将其资产和金融交易置于所得税部门和执法局的审查之下。

另一方面,提高印度底层民众的防骗意识,普及技术,是一个更长的过程。

(实习生杨新宇对本文亦有贡献)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 一年骗走美国人700亿,印度的“电诈帝国”是这样干的